2022年11月20日,2022(第六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专题论坛三——“韧性城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成功举办。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压力,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也日益显现,韧性城市作为城市安全的核心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是新时期我国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共识和路径选择。为更好地应对变局,迎接挑战,本专题论坛围绕“韧性城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交流分享,来自多所知名高等院校与专业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学者线上参会并做专题报告。论坛由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出席会议并致辞。
论坛由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边志杰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张小明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孙宽平研究员,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俊奇教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梁丽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志端副教授,北京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刘伟平研究员等六位嘉宾先后进行主题分享。
张小明教授就《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向事前预防专题》作专题报告。报告从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出发,对如何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向事前预防转型提出具体建议,通过研究韧性城市建设网格HVR(风险源——脆弱性——抗逆力)风险指数、韧性城市建设向事前预防转型技术与指标、打造仿真系统,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推进安全生产防范,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孙宽平研究员作题为《以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和发展质量》的专题报告。报告认为我国尚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期,要全面认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宏观形势,深刻反思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报告就如何通过完善我国城市治理系统,增强我国城市治理能力来增强城市韧性和发展质量提出了具体建议。
李俊奇教授所作题为《智慧韧性防涝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专题报告,从城市更新背景及内涝问题现状、智慧韧性防涝体系构建的原则、城市更新背景下内涝防治能力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提出完善韧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健全合理的机制体制,有效推进近期建设,建立并落实本地化的规划标准,把防涝纳入智慧体系等专业性策略。
梁丽教授在《人工智能赋能韧性城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报告中,提倡将新技术应用到韧性城市设计发展中,并指出应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韧性城市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十三五”出发,布局智能基础设施,以点带面,逐步打造应用场景,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陈志端副教授从系统角度聚焦历史街区的韧性更新,并在题为《重构新稳态——基于复杂系统视角对历史街区韧性更新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中,从复杂理论领域,指出韧性概念和理论的溯源与演变,剖析韧性城市内涵;在城市发展演进和城市更新模式下详谈韧性;在“高质量发展下”,从多方面解读如何应对城市韧性更新,并对重构“新稳态”,重塑城市整体韧性提出了建议。
刘伟平研究员发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以目前社会形式作为切入点,指出城市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多维度、多视角深度分析韧性城市建设的路径,详尽分析了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建设需要面临的问题。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依据十四五规划要求,为实现“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城市建设目标,联合成立北京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中心,近两年来服务首都,支撑中央政务区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助力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韧性城市。
本次专题论坛深入交流和探讨了城市在重重挑战与危机中如何应对各种未知变化同时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如何提高城市系统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响应和适应能力,如何在灾害发生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恢复力等重点话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韧性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角度、多学科的全新视野与实践经验。
撰稿:王晓凡
图片:李伯天、王晓凡
审核:高韬、倪越、边志杰